t109p505

1979年,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-6落后,不愿给钱,僵持不下之际,团长刘国民冒出一

1979年,埃及空军嫌弃中国歼-6落后,不愿给钱,僵持不下之际,团长刘国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……

整个谈判室里的烟味呛人,气氛比烟雾还要凝重,中国代表团团长刘国民手指轻敲桌面,目光扫过面前的歼-6战斗机参数。

可对面,埃及空军的军官们一脸不屑,几乎是当面嘲讽:“这种飞机早就过时了,和苏联的战斗机相比都差远了,我们凭什么花钱买?”

谈判就这样僵住了,这场看似寻常的军售谈判,对当时的我国来说,其实是一场输不起的仗。

就在所有人都无处施展展之际,刘国民心头想到一个有点不切实际的想法:绕开这群难缠的空军军官,直接找他们的顶头上司——时任埃及副总统的穆巴拉克。

这个选择可并非一时冲动,要知道穆巴拉克曾是埃及空军司令,是真正的行家,懂飞机,也懂军事,更重要的是,他1976年访华时对我国留下了极佳的印象,态度也一直很友好。

刘国民当机立断,通过中国驻埃及大使馆,牵线搭桥总算是联系上了穆巴拉克办公室,并争取到了一次秘密会见的机会。

会面中,刘国民没有绕圈子,他坦诚地分析了歼-6在越南战场上的实战表现,说明了其性价比远超同类战机,并重提了中方无偿修复安-24运输机的往事,强调了中国的诚意,并且还顺势推荐了性能更优的歼-7II,展示了中国军工的实力与潜力。

穆巴拉克静静听完,沉默片刻后,只说了一句话:“我相信你们,空军那边等我的好消息”。

而刘国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,和我国以及当时埃及自己的社会现状也有很大关系,这虽然说是在赌,但是也是一场有把握的”赌”。

我国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,国家外汇储备少得可怜,每一分外汇都得花在刀刃上,过去那种不计成本、无偿援助的“兄弟情谊”,在国家急需资金搞建设的现实面前,已经难以为继。

邓小平同志也是明确指示,中国军工必须走出去,到国际市场上去挣外汇,就连这次远赴埃及谈判的代表团连出国的花销都差点批不下来,有人口袋里揣着区区5美元就踏上了征程,可肩上的担子却是为中国军工的国际化敲开第一扇大门。

另一边的埃及,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后,和苏联成为“仇人”,导致其军队中大量的苏式装备因缺少零件和维护而“集体罢工”,也正是这个困境,束手无策的埃才跑来向我国求助,我国二话不说直接无偿出手相助,这才间接的让我国军工有了挺进中东地区军工市场的契机。

可信任归信任,一谈到实打实的做生意,埃及人竟理直气壮地提出,飞机可以先用,钱以后再说,说白了,这不就是显而易见的“白嫖”逻辑,这可让我方代表团又气又急,刘国民态度坚决:“我们不是来做慈善的,技术不能让步,价格一分不能少”!

眼看对方不为所动,刘国民甩出了“杀手锏”,他直接亮出数据,指出当时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,而埃及已是中国的两倍多,更别提苏伊士运河每年能带来十多亿美元的巨额收入,这番话有理有据,让埃及军官们哑口无言,总算是打消了他们无偿索要的念头。

不过,不“白嫖”不代表愿意掏钱,埃及空军咬死歼-6性能落后,就是个“过时货”,不值那个价,他们不仅在价格上寸步不让,还在运输、罚款等条款上提出各种苛刻要求。

我方也很清楚,这次如果退让太多,以后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,哪个国家都想要来我国这里“割韭菜”,双方僵持了整整三天,谈判濒临破裂。

正是因为面临这这样严峻的局势,再加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这才有了刘国民的“不按常理出牌”。

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方法很是奏效,几天后埃及空军的态度直接是“两极变化”,主动联系中方要求重启谈判,有了副总统的“一声令下”,接下来的过程异常顺利,双方很快敲定所有细节,正式签署了一份价值1.67亿美元的军售大单。

这笔巨款对当时外汇极度匮乏的中国而言,无异于一笔“救命钱”,直接为国内的军工研发注入了强心剂。

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歼-6的成功出口,如同平地一声雷,彻底打响了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的名号。

此后,沙特、伊拉克等国纷纷抛来橄榄枝,歼-7、强-5等一系列“中国制造”的武器装备开始走向世界,这不仅是一场商业上的胜利,更是一次心理上的破局,它标志着中国军工从单纯的“无偿援助”模式迈向了平等的“国际贸易”时代。

这次开罗谈判,从濒临失败到奇迹逆转,靠的不仅仅是几个性能参数,更多的是靠着我方代表团,尤其是刘国民的一招“出其不意”,直接打的埃及空军的相关负责人是“措手不及”,所以说,有的时候思维就是得跳跃一些,说不定就碰撞出惊人的“火花”了。

信息来源:文汇网--1979年,中国代表团带着5美元去“卖军火”,换回1.67亿美元